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24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从计生牺牲品到美国幸运儿


从计生牺牲品到美国幸运儿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3:57 0:00

从计生牺牲品到美国幸运儿

纪录片《梦婷的承诺》(Ricki’s Promise)讲述了一个生在中国、长在美国的女孩的故事。她和其他近十万孩子一样,因为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和1990年代初中国开放的国际收养,在大洋彼岸找到了新家。不同的是,吴梦婷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这部纪录片最近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播映。

吴梦婷的英文名字叫丽基·穆德(Ricki Mudd),她是10万名自90年代初期开始从中国被收养到西方国家的孩子之一。不是每一个这样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也不是每一个都能得到来自生身父母和养父母双方的爱。

吴梦婷的生身父母是在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农村家庭要男孩的压力下忍痛割爱的。不过,梦婷依然不停地强调,她是一个幸运儿。

米勒斯维尔大学(Millersville University)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常昌富历时六年多制作的《梦婷的承诺》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并在2014年辛辛那提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纪录片”提名及2014年费城亚裔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奖”。

他对美国之音说:“我们做专题片的目的也是这样,让大家来参与这样的社会现象,来讨论,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吴梦婷不到5岁时被美国穆德(Mudd)夫妇收养,在西雅图长大。她9岁时收到了来自中国的一封信,对方自称是她的生身父母。12岁那年,她跟着美国养父母回到中国,见到生身父母和弟弟。当时她承诺,要在成年后回到中国与他们相处。

2011年,18岁的她兑现了承诺。与生身父母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逐渐了解当年事件的原委。由于中国执行强制性的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并伴随着严厉的惩罚措施,而奶奶则坚持要孙子,梦婷的父母只好把她藏着,不上户口。

吴梦婷的亲生母亲在纪录片中说:“(当时)下车怕人家看到,放着蛇皮袋,让她坐在蛇皮袋里,两只脚,两个人拎着回去,人家都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东西。梦婷真的很乖很乖的,叫她在我们下车这一路上不要吭气,她不吭气,一句都不吭。”

梦婷有了弟弟,她则被送到别的村子寄养。她的生身母亲说,尽管如此,他们从来都没有要丢弃梦婷的想法。后来,吴梦婷在寄养家庭被计生部门发现,被强制送到孤儿院,而后被穆德夫妇领养到美国。

失去女儿一直是夫妻心头的伤痛,他们后来离了婚。梦婷亲弟弟的心理也受到影响。

戴安·西格(Diane Seeger)在位于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她说:“我喜欢这部片子平衡叙述的方式。”

中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放松独生子女政策,但仍然坚持强制性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种政策饱受西方批评。在导演常昌富看来,中美两国对于这一政策的看法大相径庭。

他说:“在美国这个语境里,计划生育是非常情感化的、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可以说是一面倒。计划生育政策在主流媒体里就是与邪恶、专制、剥夺人权有关,谁要是想说好话,或者辩论,这是很勇敢的事情,可能被排挤。”

他认为,中国人虽深受这一政策的直接影响,但大多数人对于这个奇特的政策似乎是认同的。

吴梦婷说,随着她对亲生父母和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的了解,她理解和宽容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她对美国之音说:“找到生身父母,让我更明显地看到这并不单纯是政府邪恶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性别歧视。”

中国在1990年代初开放国际收养,因此很多孩子现在都已成人。因为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和农村对男劳力的需求,被遗弃的大多为女婴,因此从孤儿院被外国人收养的孩子也大都是女孩。

回过中国探亲的吴梦婷更觉得自己是幸运儿。

她说:“我觉得我能够在美国长大特别地幸运,特别是在和我的生身父母家庭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很明显,中美两种生活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就像你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样。”

吴梦婷的中国生身父母和美国养父母共同赞助她的弟弟来美国留学。梦婷说,以后她会常常去拜访生身父母,但没有要搬到中国长期居住的打算。

导演常昌富说,对吴梦婷这样的孩子来说,自我认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回到中国寻根的他们同时也要面临巨大的文化冲突。在他看来,这10万个孩子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群体,他们普遍在良好家庭环境下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中美文化的使者。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防止“规模性返贫”成政府红线,形势有多严重?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8:1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3/28【时事大家谈】习近平向美商示好,“人民外交”能挽救美中关系?防止“规模性返贫”成政府红线,形势有多严重? 嘉宾:法律学者、独立时评人虞平;金融学者、独立时评人张杰;主持人:许波

XS
SM
MD
LG